《净心诫观法》界诠法师 宣讲(48)


《净心诫观法》- 48



     【王公贵重、多人顾识、生缘富贵、数过亲旧、饷送吊问、申诉衙府】

  “王公”指的王爵,过去一些封爵的贵族。常常会去造访这些贵族,就会产生攀缘这些富贵的人。

  《梵网经》里面说“六亲不敬,鬼神不礼”,就是说一切众生、冤亲平等。出家了就应该离六亲,如果现在还和一些亲朋旧友互相往来,就是跟熟人礼尚往来。

  现在出家人给俗人送礼也有,居士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了,出家人也跟着去,常有这个事,这就是世俗化了。甚至出家人也搞什么祝寿,这都是颠倒的作法,我们不能做这个事情,你没那么大的福德,人家去拜你,你就会折福损寿的,所以这个东西我们做不得。

  他要供养三宝,理应是他做的事情,我们替他做功德,他到庙里来捐款做事,都是他自己做的,福德是他自己求的。明白道理的居士,他应该谢谢我们。要替他刻碑树传,又分别说大碑小碑,那没什么必要,这无形当中我们就有种种分别。然后他也感觉说,出家人也有这样的权势富贵。所以这些事不需要,我们自己本身处理好才好,不要经常去搞些诉讼斗诤的事。


  身为众首门徒彊盛、讲说相难,好喜音乐,常居一寺评量僧事,迭相摈罚】

  “身为众首”就是一寺之主。领众修行的人收了很多徒弟,其他人收不成,底下全是他的徒弟,会怎么样呢?彊域强盛,我一呼百应,这片区域是我的,这些是我的徒弟,这样无形当中就有一种眷属感,那外来的人在那里也很难住下。这样就不好,出家人理应应该平等,住十方丛林住得坦然自在,大家都一样,没有什么分别。

  佛教没有什么区域的分法,佛教是无国界的,佛陀的教导普及天下众生,无需分界,山西人、河北人,到这里都一样,都是三宝的弟子,不分彼此。印度当时有四个等级的种姓,如果到佛门来,都以释为姓都是释迦族,人人平等,无论你是贵贱穷富,到佛门来都一样。所以我们谁也不要自卑,你山区来的就山区来的,农村来的就农村来的,只要有心修学求道,都是好样的。你在城市里又怎么样,长了很多知识学问又如何。我们应该平等对待,不要门徒彊盛。

  将来大家有心兴道场也应该这样,弟子出家,你给他剃头剃完了,你就说他是三宝的弟子,你不要把他当你成私人财产,或当成你的儿子来看待,但是你要教导他应该做儿想,教导他恭敬,法义上是这么建立的。但不要成为一种眷属感,觉得我有这么多徒弟,怎么怎么样,有这样的想法,你就会有种种执着。然后互相刁难,刻薄别人,讲说是非,或者是搞些音乐来调柔自己。住在寺里面,就讲出家人的长短。

  过去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,你不站在我一边,就会受到摈罚,我就把你赶走,管你对不对,这个是要不得的。我们当执事的都不应该这样,我们没做好,人家提意见是应该的。“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,要有这么一种胸怀。人家骂我们我们都应该承受,我为什么会被骂,说明我没做好,我应该去改,这么想就对了。这是一种锻炼,也是一种考验。我们修忍辱波罗蜜,修大乘,修菩萨法。顺境、逆境都是修行的增上缘。那个骂你的也是知识,叫什么?恶知识!恶知识对你也是一种帮助,他不好的对你,让你更好的进长,要不然忍辱波罗蜜你怎么修。都是赞叹你,你还修忍辱啊!人人都表场你,说你很好,能干,公正,了不起,有智慧,你修忍辱咋修。人家骂你,说你这个人不像话,对啊,我是有点不像话,那我要改。这样你这个道业才会增长。所以不能以摈罚这种作法。但是如果有违背常住的规约,违犯戒律,捣乱、乱众的,应该摈罚,这要赏罚分明,不能无缘无故的去责罚别人。


        ……下回待续


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

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

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

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

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

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

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

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

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

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

南无阿弥陀佛

 



阅读原文